什么是国家宪法日:
国家宪法日是在每年12月4日为了增强全社会的宪法意识,弘扬宪法精神,加强宪法实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而设立的节日。
国家宪法日的由来:
“宪法宣传周”是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全国普法办公室联合部署开展的宣传活动,2018年12月4日的“宪法宣传周”活动是中国第一个“宪法宣传周”。
2023年12月4日是第十个国家宪法日,12月1日至7日将在全国组织开展2023年“宪法宣传周”活动。
国家宪法日活动主题:
大力弘扬宪法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
国家宪法日总体要求: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文化思想,认真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宪法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大力加强宪法学习宣传,强化宪法意识,弘扬宪法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使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在全社会蔚然成风,为办好“两件大事”营造良好法治环境。
国家宪法日重点宣传内容: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宪法;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依法治区取得的成就;《内蒙古自治区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促进条例》等六部促进条例。
国家宪法日时间安排:
全区“宪法宣传周”时间为12月1日至7日。
我国宪法的主要特征: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适用于国家全体公民,是特定社会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条件综合作用的产物,集中反映各种政治力量的实际对比关系,确认革命胜利成果和现实的民主政治,规定国家的根本任务和根本制度,即社会制度、国家制度的原则和国家政权的组织以及公民的基本权利义务等内容。
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
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包括:党的领导原则、人民主权原则、尊重和保障人权原则、民主集中制原则、权力监督和制约原则、法治原则。
我国宪法通过时间:
1982年12月4日,在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3000多名全国人大代表通过无记名投票,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我国宪法修改次数及时间:
曾于1954年9月20日、1975年1月17日、1978年3月5日和1982年12月4日通过四个宪法,现行宪法为1982年宪法,并历经1988年、1993年、1999年、2004年、2018年五次修订。
宪法规定了哪些内容: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规定了国家的基本制度、基本权利和义务。
宪法规定的的内容包括宪法的基本原则、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国家的象征、国家机构的组织、设置等四部分。